close



  (一)近代印刷技術的傳入

  1、最先試驗采用貼紙印刷西方鉛印排版技術進行中文書刊生產的,是到中國來的外國傳教士。早在1815年以前,英國東印度在澳門就辦有一個印刷所,最早用機械印刷漢字出版物,是傳教士馬禮遜編著的6卷本《漢英詞典》,該制造了世界上最早的一套鉛合金中文活字,數量多達10萬枚。

  2、中文活字:單純制造中文活字、先制字模再鑄活字(戴爾)。

  3、書館:姜別,大小鉛字,分1-7號,稱字。

  (二)石印技術的興盛

  最早的平版印制術是石版。

  1、1821年,英國傳教士麥都思建立印刷所,於1828年用石印技術印刷出版《中文課本》。

  2、1832年,廣州出現了第一家中國人開辦的印刷所,1833年,出版石印中文月刊。

  3、1874年,石印技術進入上海,出現土山灣印書館的教會出版機構。英國人美查感謝狀印刷辦齋石印書局。19世紀80年代初,又有同文書局和拜石山房。超過雕版印,一時勝過鉛印。

  (三)鉛印技術主導地位形成

  辛亥革命前後,鉛印物質條件逐漸完備,價格下降,小型印刷機能國內制造,於是取代石印。費科舉,給那些石印學童應試讀本為生的石印書局以致命性打擊。

  (四)我國印刷業的快速發展。

  抗日戰爭前20余年時間,是我國印刷業快速發展的時期。民國時期,印刷主要用於書刊生產領域。商務印書館、中華書局、世界書局、大東書局、正中書局等都有自己的印刷廠。

  1、商務印書館為國內最大的出版機構,從印刷廠起步,派員出國考察,宮廟感謝狀印刷了解新技術,自己制石印機、鉛印機、鑄字機等,還出售。

  2、第二:中華書局。自印,還對外承接社會印件。1916年擴大規模,吸納右文印刷所等廠的機器,不定引進國外最新印刷機,派員出國考察培訓。到抗戰前,在上海、香港擁有3哥廠,職工2000多人。

  民國時期,凸版鉛印占據絕對主導地位。

  新技術對圖書裝幀形態的影響

  線裝。五四運動後,書刊整體設計得到加強宮廟感謝狀印刷。不光是面封、底封、書脊、勒口、環襯、襯頁、扉頁等都進入設計者的視線範圍內。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印刷
    全站熱搜

    sklj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